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又創下了電商交易的新紀錄,可是,假冒偽劣產品的盛行也成為電商發展的最大障礙。職業打假人王海表示,“雙十一”期間,他的打假團隊購假索賠額預計將達1000余萬元。王海居然能把打假做成了上千萬元的大生意,這也提醒我們打假面臨的嚴峻考驗。
網上假貨多,這跟網購方式有關,畢竟交易時看不到摸不著,讓許多不法商家有機可乘。對于普通人來說,買到假貨怎么維權?走個申請退貨換貨的流程就能如愿退貨退款的,這算是良心商家,如果真遇上耍橫的商家,要走司法流程,普通人就耗不起了。不說別的,檢驗檢測就是一道過不去的坎兒。
前兩天,閨蜜裝修時懷疑新買的門甲醛超標,可是,她連去哪里出一份權威的檢測報告都搞不清楚,就更別提還要把門拆下來運過去那么麻煩了。相信不少人在買到假冒偽劣貨品需要維權時,都碰到過這樣的問題。什么部門能夠接受檢驗檢測?什么部門的認定才是權威有效的?
日前,全國首家“打擊假冒偽劣涉案物品檢驗中心”在上海揭牌。這對于打假維權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普通公眾來說,買到假冒偽劣產品需要維權時,檢測是繞不過去的一個技術環節。確定一個統一、明確而且權威的檢驗機構,讓這一環節能夠更便利地實現,將有效強化對假冒偽劣涉案物品的權威認定,為行政執法與司法有效銜接提供有力支撐。
假貨屢禁不絕的現實也提醒我們,必須意識到打假維權是門技術活兒,也需要技術來支撐。消滅假冒偽劣,需要政府有關部門、電商平臺和公眾的共同努力。對于電商平臺而言,可用網絡技術與大數據來對假貨進行跟蹤與打擊;對政府部門來說,加強傳統打假手段對不法商家的質量進行監控;而對普通老百姓來說,要提高他們的防假打假意識,亟需提高檢驗檢測的便利性。這樣,才能夠形成更立體、全方位的打假網絡,讓假貨無所遁形。 (西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