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訊
央行數字貨幣原型方案已完成兩輪修訂
“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原型方案已完成兩輪修訂,未來有望在票據市場等相對封閉的應用場景先行先試,但推出暫無明確時間表。”央行科技司副司長兼數字貨幣研究所籌備組組長姚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興起,法定數字貨幣成為近年來各國央行的重點研究領域,英國、加拿大等多國央行都表示將涉足該領域,并提出了自己方案。
今年年初,中國央行召開數字貨幣研討會,進一步明確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戰略目標,并表示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如何打造中國法定數字貨幣成為科技及金融領域備受關注的話題。
原型研發進行中
“我們每天都在討論和推演數字貨幣發行流通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加班是家常便飯。籌備組人員中既包括技術專家,也有金融領域專家。”姚前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略顯疲憊。
目前國際上對數字貨幣尚無統一定義。姚前認為,央行研究發行的數字貨幣是指數字化人民幣,從各國方案看屬于法定加密數字貨幣,其本身是貨幣而不僅僅是支付工具。
據悉,央行從2014年起就成立了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對數字貨幣相關問題進行前瞻性研究,論證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2015年央行又進一步充實力量,對數字貨幣的發行和業務運行框架、關鍵技術、發行流通環境、法律問題、對經濟金融體系的影響、法定數字貨幣與私人發行數字貨幣的關系、國際上數字貨幣的發行經驗等進一步深入研究,形成了發行數字貨幣的系列研究報告。目前,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原型方案已完成兩輪修訂。
從記者獲悉的研究方案看,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系統的核心要素可以概括為:“一幣、兩庫、三中心”,具體包括數字貨幣發行庫、商業銀行庫、認證中心、登記中心和大數據分析中心等。用戶通過基于安全芯片的客戶端來使用數字貨幣。這些研究成果已經向國家知識產權局遞交了專利申請書。
“目前,關于法定數字貨幣的原型系統研發正在進行中。至于何時推出中國的法定數字貨幣,暫無明確的時間表。”姚前強調。
姚前表示,發行法定數字貨幣需要循序漸進,反復推敲和測試,不斷積累經驗。由于中國人口多、體量大,換一版紙幣,小的國家幾個月可以完成,中國則需要約十年。“因此,法定數字貨幣的推出,應該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穩步推進,可以選擇一兩個封閉的應用場景,如票據市場等先行開展推廣,觀察其使用效果,逐步積累經驗,隨時改進和完善,待成熟后再推向全國。”姚前透露。
據記者了解,目前推出法定數字貨幣還涉及《中國人民銀行法》、《物權法》、《反洗錢法》和《人民幣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問題。
區塊鏈技術仍處于探索期
由于比特幣、以太幣等虛擬貨幣均使用了區塊鏈技術,因此市場推測中國法定數字貨幣也將采用該技術。不過,姚前認為區塊鏈技術在大規模運用方面目前仍存在諸多問題。
姚前表示,關于法定數字貨幣技術路線的選擇,大方向上可分為基于賬戶和不基于賬戶兩種,也可分層并用而共存于同一體系。法定數字貨幣的運行需要一個能實時處理海量并發交易數據的系統,關于分布式還是集中式架構的選擇,會根據安全、可靠、靈活、擴展性強和不間斷運行等原則來統籌規劃、靈活部署,滿足數字貨幣應用的多樣化需求。區塊鏈技術的合理利用有助于提高金融交易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提升金融服務。對傳統金融業而言,新技術的應用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目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仍處于探索階段,還存在發展和完善的空間。
姚前說,央行會進一步加大包括區塊鏈技術在內的新型創新技術的研究力度和利用程度,以更好地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充分預見、及時反應、有效解決在技術應用中可能出現的風險。
充分考慮貨幣政策調控有效性
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目前主要是替代實物現金,降低傳統紙幣發行、流通的成本,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
從理論上說,支付體系主要處理的是廣義貨幣中的活期存款部分,而數字貨幣則主要屬于現金范疇。從邏輯上看,央行數字貨幣的發行會對現有貨幣格局產生一定影響。比如貨幣流動速度可能加快,貨幣乘數可能增大等問題。
姚前認為,央行在設計數字貨幣時會對現有的貨幣政策調控、貨幣供給和創造機制、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做出充分考慮。同時,數字貨幣對貨幣供應量及結構、流通速度、貨幣乘數和時空分布等方面測算將更加準確,有效提升貨幣政策操作的準確性。
此外,數字貨幣也需要與現有支付體系適當區分,專注自身服務領域,發揮其替代傳統貨幣的功能。目前,外界對于“央行法定數字貨幣”充滿期待。姚前認為,應客觀冷靜看待這一新生事物。“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只有在技術滿足市場需求時才會更具生命力。”姚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