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買的雙十一過去了,可是海淘“老饕”們都知道,還有海外眾多大牌跳樓打折的黑色星期五、圣誕季,這才是真正白菜價買奢侈品的好時候,而各路洋買手們最近也是忙翻了:有人組團去商場排隊搶特價貨,有人干脆殺到大牌生產商老家去蹲守,不少江蘇老鄉也加入了洋買手的隊伍……這些神秘的海外洋買手們究竟是怎么樣的?記者近日通過多重渠道對一些專業洋買手和個人海外代購進行了探訪。 揚子晚報記者 徐曉風 韓飛
專業洋買手
有女主持還有珠峰征服者 最多的手下上百人能直接聯系廠家
在澳洲買手Meredith的店鋪內,可以隨處看到打上黑五字樣的超值商品,有UGG各類雪地靴、茱莉蔻的洗護系列、Swisse保健品等,還有蘭蔻、雅詩蘭黛。
與一般的海外代購只賣一種或者幾種相似的品種不同,Meredith是個資深外貿達人,她在澳洲留學后進入當地一家廣播電臺擔當主持人,可是這份光鮮亮麗的白領職業沒有按捺住她創業的悸動。
2010年她放棄了主播的身份,開始創業,最初從事紅酒、食品的進出口,不過后來興起的跨境電商讓她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于是,她發揮自己十年外貿專業人才的專業優勢,如今已經和澳洲多家品牌方、供應商建立了穩定的合作,繞過中間環節從廠家直接訂貨,然后再發給國內的海淘消費者。
David是Meredith的合伙人,幾個月前,David只身去了美國,開拓戶外用品領域。這位洋買手是個運動達人,他告訴記者,自己是狂熱的戶外運動愛好者,還曾經征服過珠峰大本營。除了海淘,目前,David和Meredith正在籌備國內的一家戶外俱樂部,他們希望按照美式的風格來裝修俱樂部,還邀請了國內極限運動第一人劉勇進行合作。
德國買手Vincent則是做施華洛世奇、潘多拉、APM Monaco等各種首飾品牌的買手。讓記者意外的是,他手下竟然管理著一支近百人的團隊,每到打折季,這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精英買手們都能直接從品牌方“搶”到各種斷貨的款,還能從品牌總部拿到很多庫存。這次黑五,Vincent稱自己的備貨金額在千萬元級別。
當然了,這些只是做的比較好的洋買手。也有規模還不大的洋買手,逢到黑五這樣的時間段,往往需要提前跟店員打好交道,擁有很強大的情報網,能夠提前知道折扣品的款式和數量,再來安排搶購,真正靠通宵達旦的排隊能買到的東西很少,往往還有限購,更是賺的有限。
業余小海淘
一天只吃一個飯團逛店到腿軟 家門口超市成了朋友圈“網紅”
在專業的洋買手之外,海外還分布著很多零散的小買手,他們沒有雄厚的資本和成熟的網購業務鏈,完全靠雙腿和雙手來做自己的小海淘業務,還要承擔各種風險,個中的心酸和快樂也是誰做誰知道。
老家在江蘇的小于是85后,平時特別喜歡韓國的一些品牌服飾和化妝品,最近她干脆辭了自己在保險公司的工作,專門跑到韓國去試水網上海淘代購。為了節約成本,她找到了一個在韓國上大學的朋友的朋友,與她擠住在租住的一間宿舍里,白天朋友去上課,她就去逛街,尋找各類年輕人喜歡的品牌服飾和化妝品,還有一些比較別致的小飾品。
小于告訴記者,“人肉代購賺的每一分錢都是血汗錢”,自己在韓國常常是早上百貨商店還沒開門就到了,在店里轉悠一天,幾乎逛遍每一個角落,一天有時只吃一個便利店買的飯團,喝兩口冷水又去下一家繼續,真是“逛到想吐。”而小于說海外代購的水很深,自己甚至還碰巧看到了當地賣假面膜的小攤點,真是令人憤怒。
在悉尼定居的程女士做海淘純屬被朋友們“逼”的,因為是業余項目,所以做的很悠閑,除了在打折季去大百貨店找一些朋友在微信上發來的指定大牌貨,她最愛做的就是在家門口的一個大超市閑逛,然后選擇一些當地人很喜歡的維生素D針筒口服液、小熊鈣軟糖、初乳粉等等地產貨展示在網上,需要的朋友會跟她說一聲,她就去超市買好郵遞回國內。程女士告訴記者,自己這個海淘買手其實純屬玩票,生活中心還是在照顧兩個孩子和工作繁忙的老公上,不過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找點事情來打發時間而已。
■釋疑
洋買手和個人代購有啥區別
洋買手和代購們到底有啥區別?海淘族們又怎么來區分?相關人士告訴記者,一般來說,代購大多是副業,打打醬油,以個人居多;而洋買手是屬于團隊運作,甚至是公司化運營,有掃貨、打包、客服不同分工。另外代購是被動的,買家要什么買什么,類似搬運工;買手是主動的,可以以專業眼光選品,把很多消費者不知道的國外好的商品和品牌介紹到國內來。
從服務方面來說,買手通常入駐在一個平臺上,所以會有雙重服務和管控,對消費者來說更有保障;買手還有當地零售、批發等渠道優勢,而且有品牌 VIP,能夠拿到最優惠價格,買到最受歡迎的新品。
至于大家都很關心的關稅問題,業內專家表示,一般來說洋買手都是陽光稅收操作,甚至平臺的物流都是與海關打通數據的。
徐曉風
■提醒
跨境電商平臺執行新稅政規則不一 賣家“包稅”營銷有貓膩
中新網記者梳理顯示,目前國內消費者主流的海淘方式是通過跨境電商平臺購買商品。
通過國內跨境電商平臺進行海淘又有細分。據了解,目前國內跨境電商基本分為兩種模式:跨境直郵和保稅備貨。跨境直郵模式為消費者下單后,商家負責采購、打包清關,送至客戶手中;保稅備貨即先將貨物囤在保稅區,消費者下單之后再送至客戶。
直郵模式的跨境電商又分為C2C(個人對個人)和M2C(生產廠家或企業對個人)兩種情形。目前一般C2C模式下,平臺對外宣傳為費用由平臺入駐的“買手”承擔,消費者不需要交納關稅等。如洋碼頭上就存在這種模式,平臺上也入駐了大量“買手”。
直郵模式的跨境電商的M2C模式稅費由誰承擔,目前國內跨境電商平臺對此描述不盡相同。舉例說明,京東全球購部分業務和天貓國際大部分業務為這種情況。據京東全球購的描述,消費者最終交易價由商品價格、行郵稅和國內費用組成。
天貓國際上,部分商品顯示收進口稅,但也有部分商品顯示賣家承擔進口稅。天貓國際某店鋪客服對記者表示,稅費多少是由天貓國際計算得出的。“顯示賣家承擔進口稅的商品,很可能賣家已經把稅費加進商品價格上了。”天貓國際對商品價格的統一的詮釋為“到手價=商品成交價+稅費+運費”。
除了海外直郵,跨境電商還有一種模式為保稅模式,這種情況下消費者需交納商品增值稅。
有分析認為,跨境電商稅收新政實施后,部分該類平臺執行的“包稅”政策,只是平臺自己的決策,并非長久之計。 中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