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了解到,重慶房地產市場長期保持穩定的秘訣,在于重慶市委市政府以市場規律為導向、以民生保障為根本,牢牢抓住“土地供給、建設規模、稅收調節、按揭杠桿、‘市場+保障’雙軌配置”五個關鍵環節,構建起房地產長效調控機制,保持了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基礎。
把好土地“總開關”,科學把握供求關系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城鄉和區域差距大。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高速發展,重慶城鎮住房需求一直較為旺盛。為適應市場需求,重慶把握土地供給這一關鍵性因素,科學調控土地供應量和土地價格,為房地產市場發展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基本面”。
房屋具有不動產屬性,地價漲房價必然漲。重慶是較早進行土地儲備的城市,國有土地儲備機構遵循“超前儲備、一步到位、細水長流”的原則,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儲備了充足的發展用地。儲備地使用兼顧公共事業和房地產開發,大體對半開,較好滿足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的需要,根除了土地供應短缺倒逼房價大幅上漲的“魔咒”。重慶市一直堅持將樓面地價控制在當期房價的1/3左右,如果地價過快上漲,政府隨時調整供地時序和節奏,避免了地價抬高房價。
房屋還具有商品屬性,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重慶市從城市發展規劃入手,按平均每1萬人1平方公里控制城市開發規模,按人均30米至40平方米控制住房開發總量,并按房地產投資占年度固定資產投資25%的比例進行流量調控,從而確保房地產市場供需基本平衡。
低中高“三端”調控精細化,房地產也需供給側思維
房屋具有民生品屬性,需要構建以政府為主體進行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在重慶的住房供應體系中,低收入群體靠保障性住房,高收入人群購買高檔商品住房但要征房產稅,約70%的一般收入家庭購買中小戶型、中低價位商品住房。
如此供給側“三端管理”使得重慶的房地產市場價格和成交量基本保持平穩,連續多年供應量和成交量都排在全國前列,較好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民生保障目標。
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教授馬智利認為,無論房價怎么平衡,總有20%至30%的低收入群體無力購房,而重慶近年來大力實施公租房建設,通過“雙軌制”實現了對低收入群體的住房保障。
此外,重慶通過房產稅試點調控房屋持有成本,既有利于社會公平和房產戶型結構合理化,也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住房價格上行空間。而其針對在重慶無戶籍、無企業、無工作的“三無”人員購買第二套房征收房產稅的政策,更是讓外地“炒房客”有所顧忌。
在有效解決和引導高低“兩端”的情況下,重慶對廣大的中端消費群體加大公積金保障力度、大力推行住房貨幣化安置,較好滿足了老百姓的剛性住房需求。
把握房地產金融屬性,嚴控杠桿防范風險
重慶市國土房管局作為房地產主管部門,一直對房地產金融風險保持高度警惕。去年年初,在市場監測中發現“首付貸”苗頭后,立即開展了專項清理排查,將風險化解在萌芽階段。
房地產還具有金融屬性,金融調控的核心環節就是按揭比例,零首付容易造成泡沫誘發危機,零按揭則會窒息市場。因此,實施按揭調控,就是在零首付與零按揭之間選擇一個合理比例。
重慶針對不同住房需求,實行差別化住房按揭貸款政策。首次購房首付20%、二套房首付30%、三套及以上(貸款未結清)全首付,引導銀行資金合理配置,既滿足了居民住房需要,又有效防范了風險。據重慶市銀監局統計,截至2016年底,重慶全市房地產不良貸款率約為0.6%,低于同期各項貸款不良率約0.5個百分點。
重慶市國土房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作為重慶市房地產調控牽頭部門,該局經常聯合金融監管部門和各大商業銀行開展市場調查研判,對房地產信貸問題早發現、早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