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市場需求和粉絲群體,讓不少網絡直播平臺“火氣正旺”。在剛剛過去的5月份,虎牙直播獲A輪融資,熊貓直播完成B輪融資,直播行業再次站上了“風口”。
自2005年以來,中國的網絡直播領域經歷了初創、探索、起步、爆發等階段,直播行業逐漸結束了野蠻生長期。伴隨著互聯網的移動化,直播平臺繁榮之下的隱患也不斷暴露:內容同質化、盈利模式不明,加上監管不斷收緊,倒逼行業進行重新洗牌。經歷一輪調整之后,網絡直播行業如何發展?
探索差異化轉型之路
“目前存活的直播平臺基本上以娛樂直播為主,約占總數的44%,其次為秀場直播、游戲直播。”在日前舉辦的2017中國戰略傳播論壇上,北京時間聯席總裁陳朝華坦言,屏幕里本應“千人千面”的內容,卻更近似“千人一面”,秀場主播在不同的直播間說著類似的話、做著類似的事,甚至連面孔長得都一個樣。
內容同質化嚴重、低俗信息泛濫以及有價值的創新內容匱乏,導致直播行業發展進入瓶頸期。“直播十分消耗流量,也不是制造新流量的產品,只有與平臺結合才可以轉換為流量變現的工具。”陳朝華說。
為留住用戶,直播平臺逐漸嘗試擺脫單一模式,探索差異化轉型之路。“直播+”的概念悄然興起,直播也儼然成為包括傳統商業門戶在內的各大平臺的標配功能。比如,映客積極擁抱第三方,開通接口并參與綜藝制作。
“直播將不斷滿足用戶對精品內容的需求,實現垂直拓展、精細運營,走向內容垂直化、傳播IP(知識產權)化、運營社群化,打造差異化的優質內容、豐富的互動方式以及精準的推薦機制。”陳朝華認為,直播的前景在于與垂直領域緊密結合,尤其是教育、旅游、電商、體育、醫療、財經等領域。
短視頻將成突破點
如今,用戶的時間不斷趨于碎片化,或許不能隨時守在屏幕端等待直播;一場直播持續一兩個小時,優質內容往往在不經意間與粉絲擦肩而過。業內人士認為,直播平臺普遍存在用戶留存率、忠誠度不高的現象。
為避免直播平臺的用戶逃離,部分直播平臺正通過引入短視頻來救場。比如,映客推出“視頻”和“附近”功能,陌陌也開始引入短視頻進行內容沉淀并承擔變現任務。“不管用戶什么時候打開平臺,一段段精致的短視頻永遠在那里等你。”網易傳媒副總編輯高文認為,探索直播與短視頻融合將是內容創新的重要突破點,這樣不僅減輕了用戶的時間成本,還可以讓用戶快速接收精華內容。
“短視頻既是內容的優質呈現形式,也是移動用戶未來主要的消費對象。有數據顯示,現在移動互聯網55%的流量都被視頻消耗掉。”從傳播和變現的角度看,陳朝華認為,短視頻更適合多平臺分發,強化社交互動參與感和內容本身的價值,有效帶動內容的“病毒式”多次傳播;另外,還能承載口播、貼片、電商、信息流廣告等多種變現形式。
堅持政府監管、社會共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3.44億,占到網民總數的47.1%。“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促進網絡傳播健康有序發展,成為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直播作為網絡傳播的重要手段,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應該引起監管機構以及社會各方面的高度重視。”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院長程曼麗說。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有關負責人曾表示,部分互聯網直播平臺傳播色情、暴力、謠言、詐騙等信息,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有的平臺缺乏相關資質,違規開展新聞信息直播,擾亂正常傳播秩序,必須予以規范。
近年來,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等政策法規陸續出臺,明確了主播實名登記、“黑名單”、平臺“雙資質”等制度。另外,繼今年4月份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關停18款傳播低俗信息直播類應用之后,文化部上個月又關停10家網絡表演平臺,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也對10余家傳播淫穢色情信息的網絡直播平臺立案偵查。
“要堅持政府監管、社會共治。”北京市網信辦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副主任白潔認為,行業過渡期要強化政府監管,并不斷實現網絡空間的社會共治。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