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光伏”融資難 風控成金融機構入局關鍵
2016年被稱作“分布式光伏元年”。在國家政策倡導下,各光伏企業紛紛宣布調整戰略,加碼分布式發電。
不過,隨著所需資金投入的加大,光伏企業的融資壓力也大增。數位光伏企業的高管向騰訊財經表示,在集中式光伏都融資困難的情況下,分布式光伏市場正經歷著“冰火兩重天”:一方面概念非常強,市場前景廣闊;另一方面融資困難,找不到合適的融資渠道。
數位金融機構人士則向騰訊財經表示,他們對分布式光伏非常關注,但潛在風險太大,真正進入的資本較少。一方面,分布式光伏所需項目資金較小,“做起來費勁”;另一方面,“看不懂門道”,沒有合適的商業模式,難以把控風險。
在遠景能源光伏業務總經理孫捷看來,如何消除金融機構與光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解決分布式光伏融資難的關鍵。其介紹,遠景能源繼風電之后,開始重點布局光伏,做光伏電站的風險評級,助力金融機構管控風險以及光伏資產的證券化。
分布式光伏機遇與問題并存
公開資料顯示,截止2015年底,全國光伏電站項目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3GW,其中地面電站37GW,分布式6GW,占比14%;2015年全年的新增光伏裝機容量15GW,其中地面電站13.7GW,分布式1.4GW,占比不到10%。
雖然我國目前大部分光伏發電都是集中式,但其面臨土地問題、補貼問題、限電問題的“三座大山”。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仰哲曾表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全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累計達到550億元。而多家光伏企業的高管也曾向騰訊財經抱怨,兩年前的補貼都還未下發。
相反,分布式光伏發電前景越來越被看好,國家也出臺政策重點扶持發展。根據我國“十三五”太陽能發展規劃目標,“十三五”期間我國將新增37GW集中地面電站、63GW分布式電站。
“我們認為能源的分布式是一個趨勢,而且分布式光伏未來會跟售電、儲能、充電結合,這就是它比較美妙的地方。”孫捷說道,遠景能源未來將重點布局分布式光伏。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劉建東則進一步指出,光伏行業面臨著可再生能源基金資金不足、棄光限電、土地問題、補貼機制和市場不協調等多方面的挑戰。特別在目前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大而短時間內又難解的情況下,光伏補貼的縮減或取消指日可待,而更靠近客戶端、靈活方便的分布式光伏發電應是發展重點。
但是,相比集中式光伏電站“三座大山”壓頂,分布式光伏也不是毫無風險。晶澳太陽能融資總監李少輝認為,分布式光伏電站面臨著房屋所有權屬、用戶用電周期性、電費糾紛、房屋質量和拆遷、稅收政策等方面的風險。
而晶科能源分布式事業部負責人也表示,除了行業存在的問題和建筑物屋頂自身的情況,最大的風險是電費收取能否得到保證,整個信用機制的關聯將對分布式有很大的決定作用。
金融機構:看不懂、不敢進
然而不管是集中式,還是分布式,融資難一直困擾著整個光伏行業。很多光伏企業由于資產規模較小,達不到銀行貸款的不動產抵押或第三方擔保等條件,因此很難獲得低利率的銀行貸款支持。
“銀行都對‘鐵公機’等基礎設施感興趣,平均一個項目是幾十億。而現在我們干清潔能源,平均一個項目在2.79億左右,相對來講是非常費勁的一個行業。”中信金融租賃能源清潔部總經理朱曉東在一個研討會上講述:“江蘇省有很多大型光伏企業,但是當地銀行都對這些企業不夠了解,“更不用說給他們貸款。”
朱曉東指出,2013年之后,金融機構明顯感覺到國家政策的變化,開始進入新能源產業,但主要垂青于集中式光伏項目,對分布式光伏項目多持“觀望態度”。
相對于集中式光伏,分布式光伏基本不存在限電、補貼拖欠的問題。但是由于項目建設在業主的屋頂上,所發電量需要賣給業主獲取電費收益,因此屋頂業主的信譽、企業經營的穩定性等風險都會影響到分布式項目運營期的現金流。
“分布式光伏規模確實小,可能大的才10兆瓦、20兆瓦,投資8000萬、1個億。而同樣做集中式光伏,一個就50兆瓦,投資4個億。所以金融機構肯定更多考慮集中式。”英大匯通融資租賃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中廣核租賃業務部總經理于俊杰則指出,分布式光伏市場有點“冰火兩重天”,一方面概念非常強,市場反饋很熱烈;另一方面企業融資困難,金融機構不敢冒然進入。
“分布式光伏投資回報周期長、承載主體可變性大、風險因素不可預知,分布式應用的模式和路徑仍需研究。”于俊杰介紹,其接觸到很多光伏企業都有眾多屋頂資源,但遲遲未開工,因為融資問題沒有落實。
此前也有多個光伏企業的高管向騰訊財經提到,分布式光伏項目相對來說融資困難,找不到好的融資渠道和模式。
在工銀租賃業務負責人徐宇夫看來,金融機構之所以對分布式光伏持觀望態度,是因為不太懂光伏,難以判斷風險。他說:“金融機構面對的是一些看不懂的專業問題,看不出裝一塊板子會出現什么問題,比如他說五年衰變20%,實際上是一年衰變20%。”
對此,遠景能源光伏業務總經理孫捷指出,近年來光伏行業發展迅猛,金融機構對光伏資產缺乏有效的價值判斷及風險管控手段,導致無法確定資產風險,低成本資金始終無法入市。這已經成為光伏電站融資的最大痛點。
消除金融機構與光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雖然分布式光伏存在各種風險,但是隨著國家政策的重點推廣,金融機構對它也越來越重視。
實際上在過去的一年中,融資租賃已成為光伏產業的重要融資渠道。在9月7日召開的“光伏發電投融資與風險管理研討會”上,數十家融資租賃公司的光伏業務負責人悉數到場,與光伏企業的高管們面對面交流。
于俊杰明確表示,中廣核租賃正在逐步加大分布式光伏的布局,要把分布式光伏放在整個大環境下判斷:“一、分布式光伏是未來能源發展的必然趨勢;二、中東部地區分布式光伏會是下一個光伏行業融資的藍海;三、國外的分布式發展非常成熟了,無論技術路徑還是政策導向都非常值得借鑒。”
當前,融資租賃領域中的諸多一線公司都已涉足光伏電站項目。他們表示,現在光伏行業的發展,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其實不缺項目,不缺資源,只是缺少一個相對成熟的、適應發展的融資和商業模式,以及專業性風險管控工具。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光伏電站的投資周期長,至少八到十年,收益主要靠發電收益和補貼,但是風險卻貫穿于整個電站的建設及運營期間。而分布式光伏則風險更多,在項目融資前,金融機構做好投資風險評估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遠景能源的孫捷則指出,由于一些金融機構對光伏電站不了解,且長期難以參與光伏電站開發、建設和運營全過程,與光伏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導致無法確定投資風險。
“光伏行業要發展就必須與資本市場對接,所以我們十分看好光伏資產的證券化。而在資產證券化之前,一定是要做好風險評級、風險評估。”孫捷表示,“消除金融機構與光伏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讓金融機構找到一個安全的投入方式,是解決光伏融資難的關鍵。”
正是基于上述判斷,作為智慧能源管理者,遠景能源開始布局光伏,推出了光伏電站全生命周期大數據分析平臺——阿波羅光伏云平臺,以及國內首個針對光伏電站資產風險評級的阿波羅評級,幫助金融機構進行風險定價。
目前,阿波羅評級已與諸多金融機構合作。其中與平安產險聯手推出了兩個新險種——發電量補償保險和光伏電站設備能效衰減保險。
孫捷介紹,阿波羅評級將光伏電站面臨的政策風險、限電風險、補貼風險、合規風險、項目技術風險等因素納入到現金流分析過程中,擠掉可變收入的“水分”,評估光伏電站在風險調整后的真正收益水平。并將光伏電站的風險分為“嚴重級”“改善級”“關注級”3類。
自2015年8月推出以來,阿波羅評級已累計評估集中式電站3GW,分布式電站2GW。孫捷表示,由于看好分布式光伏的未來前景,阿波羅評級今后將更多評估分布式光伏項目。
針對分布式光伏電站“收電費難”的問題,阿波羅評級聯合多家征信機構推出國內首個針對分布式光伏用電企業的信用評估產品,建立違約信息數據庫,一旦用電企業出現拖欠電費等問題,將會進入企業征信“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