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洪流中,滴滴出行的初心被無奈的壓制了,多元化業務模塊的布局雖然有,但只有能夠快速貢獻海量GMV的快車專車模塊在巨額補貼中快速膨脹,而其他業務模組只有存在感。我想這不是創始團隊想要的,但沒有辦法,資本需要GMV。神州專車能夠以最短的時間與路徑登陸新三板向著IPO一路狂奔,步步為營的完成資本布局,滴滴出行為什么不能?因為二者的目標不同,滴滴出行在資本的裹挾下要為AT的互聯網金融布局服務,擊鼓傳花一樣的不斷融資,不斷拉高估值,公司看起來值錢遠比賺錢重要,而且后期進入的投資人多是戰略投資,融資多少,估值就增加多少,那么早期投資人的股權如果不套現是不是就可能被極大稀釋,這是要IPO的節奏嗎?在某種意義上滴滴出行的業務只要貢獻出能夠支撐估值的GMV與市場占有率就行,哪怕付出資本催肥的代價,枉顧政策風險的代價,為了成為獨角獸而成為獨角獸!唯有獨角獸才能講高估值的故事,才能不斷融資。
初心不在的滴滴出行何等孤獨?沒有其他公司跟他同行,只有業務的競爭,只有互相傷害,沒有共同隆起真實的市場,有價值的用戶群體都聚合到對手那里,而自己在不斷的異化消費群體,既不能固化也不見得有盈利的價值,無異于自己燒錢挖坑,又自己燒錢填,這種惡性循環,滴滴出行自己只能硬撐,四處出擊都是虛招,從革命者變成了超級招黑體。滴滴出行的孤獨本不可恥,但著實可悲!
當滴滴出行與UBER中國合并時,孤獨到了極致!僅有的對標對象在獲得了想要的在中國市場的GMV數據去作為全球融資背書與高估值后跑了,留下一個大坑讓滴滴出行這只獨角獸自己坐在里面。躺著進三甲的易到趕與滴滴出行貌似高度雷同,卻趕緊主動宣布“不玩了”,并且明確界定了易到專車高客單價,遠高于滴滴快車專車,也高于出租車,以此明確與滴滴出行快車專車劃清了界線,而易到專車客單價與神州專車在一個區間不是巧合,是市場的選擇。嘀嗒拼車始終在強調“順路拼車”,嘀嗒沒有“專車司機”只有“車主”,始終沒有提供即時叫車服務,一直提醒用戶至少提前20分鐘規劃行程。神州專車也以攻為守的推出了“U+平臺,永不抽成”,不僅以共享精神之名給滴滴出行畫了一個道,還在C2C模式的盈利軟肋上狠狠的插了一刀!
空虛!空的盈利模式,虛的超高估值。
專車新政與地方實施細則看起來在絞殺滴滴出行,讓其盈利模式長期利空。這個鍋有關部門一定不背!這是滴滴公關的煙霧彈,在轉移公眾視線。C2C模式兩頭空,那么多的融資除了兩頭補貼擴大司乘兩端的規模,幾乎沒有直接經濟效益,其他的四處出擊都要先投入后產出,進軍租車領域,新能源汽車領域哪個不是超長線,遠水解不了近渴。假如沒有政策束縛,快車專車業務繼續野蠻的擴張難道就真的能盈利嗎?至少可以質疑吧?如果能夠繼續融資也可能還會支撐一段時間,但是違背市場價值規律的補貼燒錢策略遲早也會受到市場的懲罰,很可能就是泡沫直接爆掉。
政策利空其實傷害了滴滴出行虛高的估值,那是一個現在寫出來毫無意義的數字,沒有IPO之前多高的估值都是自說自話。IPO失敗就灰飛煙滅的公司還少嗎?他們都有估值的。目前高估值普遍成為很多未上市科技公司的包袱,一方面高估值不利于繼續融資,另一方面自降估值又是投資人不愿意看到的,只能竭盡全力的扛著這個包袱。我認為滴滴出行可以扛下去,政策是給滴滴出行留了生路的,退去野蠻,找回初心,退回滴滴打車的模樣,參與到整個出行行業的創新升級當中,還是有機會的,重新將已有布局的業務模塊扎實的做下去,還是有故事可講的,因為霧霾散盡出行市場還是一個足夠大的市場。滴滴出行應該還有足夠的可利用資金重新來過,就看投資人還有沒有這個耐心,從前用資本換空間,以后可以用資本換時間,資本終歸是好東西,也許能夠迎來互聯網下半場,真正的消費升級。
冷!資本寒冬中不求抱團取暖但求各自珍重!
在已經到來的資本寒冬中,借用一句貴圈的術語,很多投資人會面臨“人設崩塌”的風險。資本還會涌入,但是會選擇一個行業中更務實的創業公司,盲目追高的現象會減少。整個行業以后的融資中我希望避免已經出現的互害現象。神州專車的融資之路已經多次出現互害現象,阿里投資神州專車的烏龍事件,登陸新三板前夕的某律師舉報事件,起訴某自媒體人事件,雖然這些小動作都沒有造成嚴重后果,但值得警惕,一個上市公司具有公共屬性,需要披露財報,接受公眾監督是義務,但不能被別有用心的指責。
互聯網帶來的媒體變革讓新聞源多元化是好事,碎片化的信息非常容易泛濫,容易形成不對稱的互害事件,身在明處的企業容易處于輿論導向中處于被動。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源,但絕對不可能人人都是斯諾登,即使受害公司不做利害關聯推斷,如果每次融資,每次披露財報都會“吃官司”,吃瓜群眾不會去聯想嗎?大家都不會希望一個正常公司被迫將危機公關常態化,更不愿見到友商之間把“反公關”當公關做!最近所謂樂視水逆事件,媒體中常有扣帽子,帖標簽,甚至輿論判決的言論,各種陰謀論泛濫,難道還不讓所有的企業在資本寒冬中后背發涼嗎?Y.T.賈發布了反思發展的郵件,難道公關傳媒不應該反思自己的作為嗎?
其實出行行業中各個企業在資本寒冬中都明白了方向,易到CEO周航先生,自認是一個文藝青年,對專車的界定很清晰,優質優價,差異化運營,神州專車大當家陸正耀先生,業內老算盤,什么都算到了,對專車租車的判讀哪一句話不是經過市場驗證的?嘀嗒拼車的創業團隊一直堅持初心不改,迎來了政策利好。滴滴出行的快車專車業務已經在快速萎縮,不可逆轉,難道不清楚嗎?我都能接觸到多位前滴滴員工了解到一些情況,比如客服團隊在縮編,以前一個客服專員一天能接到三百多投訴電話,如今也就七八十個,投訴大量減少。至少有兩種解讀方式,一是快車專車數量急劇下降,用戶以及訂單數量也急劇下降,所以投訴少了,這顯然是看衰的解讀,另一種解讀是漲價了,用戶滿意度也大幅提高,所以投訴少了,這是看好的解讀,我也就吃口瓜假裝信了。反正滴滴出行不需要披露財報,自己不說,誰知道是什么情況?可是在碎片化信息充斥網絡的今天,官方極度利好粉飾的解讀有多少可信度呢?
最后,還是對滴滴公關策略提一點不成熟的小建議,真誠是最好的套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要對朱先生提一點不成熟的小建議,您比我還清楚滴滴出行與神州專車背后的投資人中有多少是重疊以及事實重疊的,比我還清楚投資的邏輯,已經身處資本寒冬了,不求友商之間抱團取暖,起碼可以停止互害,各自珍重,在孤獨空虛冷的時候,好的輿論環境肯定能給滴滴出行帶來些許暖意。